一豆二豆虽然还是很小很小的“豆”,可已经学会了“夸张”。
爬山,还没走几步,一豆就说:我累了,妈妈抱。
这时,如果抱,结果一定是二豆也要照猫画虎。可豆娘不可能两手同时抱住“两颗豆”。
豆娘便说:累了,先忍着点儿!
久而久之,再爬山,问一豆:累么?一豆就说:累我也得忍着。
一豆的回答,其实刚好是一个“语言乌托邦”。他用如此“语言策略”遮蔽了自己的娇气(或者一种真实的累)。而他们的麻烦是再也不便喊累……
当然,凡此种种,一豆二豆一概不知。他们就算再聪明,可那聪明也仅仅局限于从“A句”最表皮的形态上生吞活剥出一个“B句”来,下面是证明:
问:一豆,吃饱了么?
答:吃饱了我也得忍着。
问:一豆,你难过么?
答:难过我也得忍着。
问:一豆,你高兴么?
答:高兴我也得忍着。
——如上“模仿造句”,说明一豆根本没有搞懂“忍”为何物。我由此明白,在夸奖一个孩子聪明的时候,真需要慎之又慎——因为,在更多的情形下,他们不过“歪打正着”。
真正聪明是不容易的。比如一豆二豆的爸爸,我,有一点“伪聪明”,连“小聪明”都算不上。